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经管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2025级工业工程与管理培养方案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6 点击:

2025级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培养方案名称

2025级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创建单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方案共享单位


学科专业/类别(代码)

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

适用专项计划


适用培养层次

硕士

适用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适用年级

2025

学制

2.5

学习形式

全部



是否适用国内学生

是否适用国际学生

是否全英文项目

是否双学位项目





一、专业类别(领域)简介

我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于2010年,同济大学是首批获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招生院校,目前设有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其中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可以招收应届本科生,培养的人才是能将工程科技与管理理论相结合,从系统的角度对不同产业中的企业或组织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分析与优化,目标在于提高系统的效率、效益、质量和安全等。本专业立足同济大学在建筑、桥梁、汽车、机械等工程领域的深厚底蕴、依托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四大一级学科的专业师资和国际化平台培养人才。目前校内教师有80余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助理教授40余人。此外,建有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校外导师组成的 “校外师资库” 。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学科始于1956年,获得过系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教育培养经验。本专业学位在传承优秀的教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在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强化,积极主动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国内外院校交叉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本专业的培养与国际专业资质认证相结合,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掌握现代管理方法、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且具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

二、学位类别、培养层次及授予学位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授予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三、培养定位及目标

工程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坚实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工程管理知识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团队精神,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身心健康。

3.能将工程科技与管理理论相结合,有系统思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担负工程管理各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四、培养方向

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智能制造与工程管理、重大工程与复杂项目管理、工程可持续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智能创新工程 、金融大数据与风控智能运维与供应链管理。

1.智能制造与工程管理方向是以工程技术+管理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全周期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管理与决策等。

2.重大工程与复杂项目管理方向是聚焦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复杂、利益相关方多的典型重大工程项目或复杂项目(如机场、高铁、航天工程、智慧城市、核电站等)。研究复杂系统理论与建模、风险管理与韧性提升、跨组织协同治理、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应用等。

3.工程可持续发展方向是聚焦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研究内容涵盖绿色技术应用、绿色低碳工程技术、资源循环与生态工程等。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是以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数据、技术和流程优化提升决策效率与商业价值。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电子商务与数字营销、信息安全管理等。

5.智能创新工程方向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管理优化等。研究内容涵盖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驱动创新、智能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新管理与智能决策等。

6.金融大数据与风控方向是结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数据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能力。研究内容涵盖智能风控模型、金融风控系统与监管科技等。

7.智能运维与供应链管理方向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IT运维和供应链领域的深度应用,旨在提升系统稳定性、优化运营效率并实现预测性决策。研究内容涵盖运维数据智能分析、供应链预测与需求规划、供应链风险管理、物流与仓储智能化等。


五、学位标准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专业相应的知识体系、研究能力或职业素养。包括:思想素质标准、课程或学分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标准。

学位获得者应通过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修满学分并完成所有必修环节,按照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完成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实践成果答辩,其中专业实践训练包括:

1.作为团队成员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及其他国家级实践赛事,获得等级奖。

2.作为团队成员参加由省市级、学会、协会等主办的系列高校创新实践大赛,获得等级奖。

3.作为团队成员参与撰写的工程管理案例报告入选国家级案例中心(如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全国百优案例、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等)。

4.参与导师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并获得相应实践成果,如公开发表论文等。

5.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实践期间,学生应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承担方共同完成具有一定专业实践意义的成果,并作为实践和实习综合考查的组成部分,实践结束后完成实践报告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学位采取全日制培养。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指导模式。

七、学制

学制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












八、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修满4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14学分(公共选修课最少2学分,最多不超过6学分(3门))、必修环节11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学分、同济高等讲堂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中期考核0学分)。

课程类别

学分

公共必修课

5

专业必修课

12

专业选修课

14

必修环节

11

其他选修课

不计入个人培养方案总学分

总计

42

九、培养与考核环节要求

1.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属于本学科专业有关研究方向中的重要课题或学术发展的前沿课题,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学术意义,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论文选题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3个月后申请再次选题。若仍未通过,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工作,由中心组织统一开题答辩,一般为第三学期初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2.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对硕士生前半段课程学习和培养实践的全面检查。学制为2.5年的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完成(其中,中德平台研究生中期考核于第四学期末完成。)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MEM中心在第3学期中期提醒学生对自己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做全面检查,撰写好中期检查报告提交导师审核,由MEM中心组织老师对导师通过后的中期报告统一审核。

3.盲审:盲审是对学位论文的隐名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阅。校内盲审按经管学院专业学位相关规定进行,校外盲审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4.评阅与答辩:评阅和答辩是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送交至少2位同行专家评阅,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

  备注:涉密论文: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照同济大学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十、预警、分流与退出机制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三门(含三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五门(含五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2.论文选题或中期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

3.学制内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予以退学处理。

十一、毕结业申请

学习年限届满前,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退学的形式之一结束学业,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十二、说明和备注

1.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入学后1-1.5学年完成,必修环节中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同济高等讲堂课程必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2个月,中期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4.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研究生应在中期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的纳入同济高等讲堂管理的学术讲座。

5.补修课: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均需对其攻读硕士之前所修专业课程进行检查,针对缺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课程补修计划。补修课不记学分。

6.专业实践:应按专业学位类别制定专业实践的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方式、组织管理与考核方案。组织管理方面,应由学校导师、行业企业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订实践计划,明确实践的任务要求。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考核方案的内容包括考核小组遴选、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考核方案的设计应符合本专业学位类别全国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学位基本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十三、课程设置列表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分组

备注

公共必修课

(5学分)

2090270

第一外国语(日语)

3.0

64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 学分=3.0


2090272

第一外国语(俄语)

3.0

64

春秋季


2090273

第一外国语(法语)

3.0

64

春秋季


2090305

英语学术文献阅读与翻译

1.5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2090306

学术英语写作 II

1.5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2090307

中国文化英语概论II

1.5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2090308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 II

1.5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2130297

第一外国语(德语)1

1.5

144

秋季

中德项目必修

2130298

第一外国语(德语)2

1.5

144

春季

中德项目必修

2300001

第一外国语(汉语)

3.0

64

春秋季

国际生必修

2000295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

32

春秋季

政治课 学分≥2.0


20000390001

中国概况(英)Ⅰ

1.5

32

秋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20000390002

中国概况(英)Ⅱ

1.5

32

春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2900006

中国概况

3.0

48

春秋季

仅限中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公共选修课

(2≤学分≤6)

20001920003

新兴技术与城市发展

2.0

32

春秋季


经管学院

20001920004

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

2.0

32

春秋季


经管学院

20001920005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场能力提升

2.0

32

春秋季


经管学院

20001920044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设

1.0

16

春秋季


经管学院

20002440007

人工智能导论

2.0

32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02550011

心理健康与心身医学

1.0

16

春季


医学院

20005900009

数学建模

2.0

32

春秋季


数学科学学院

2010366

城镇化理论与研究方法导论

1.0

16

春秋季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0578

工程伦理

2.0

32

春季


土木学院

2080044

人工智能原理

3.0

48

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430

现代信息理论与应用

2.0

32

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448

数据挖掘

2.0

32

春季


数学科学学院

2200087

数字媒体艺术研究发展综述

2.0

32

秋季


艺术与传媒学院

2900008

信息检索

1.0

16

春季


图书馆

2900105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0

32

秋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学院

2900108

低碳能源应用与可持续城镇建筑发展

2.0

32

春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学院

2900225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

2.0

32

春秋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学院

专业必修课

(12学分)

20001920034

工程管理导论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40

优化理论与方法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59

多元统计分析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60

管理信息系统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61

定量分析:模型与方法

2.0

32

春秋季



2040216

高级管理学

2.0

32

春秋季



专业选修课

(8≤学分)

20001920035

市场研究与管理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36

工程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37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38

大数据与智能决策

2.0

32

春秋季


数智化课程

20001920039

人工智能导论

2.0

32

春秋季


数智化课程

20001920052

领导力与领导艺术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53

市场营销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54

工程经济学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55

BIM技术及工程应用

2.0

32

春秋季


数智化课程

20001920056

互联网思维与电子商务

2.0

32

春秋季


数智化课程

20001920057

工程管理实务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58

供应链管理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62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2.0

32

春秋季



20001920089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2.0

32

春秋季


数智化课程

2040199

管理建模与仿真

2.0

32

春秋季



2040218

运营管理

2.0

32

春秋季



2040278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2.0

32

春秋季



必修环节

(11学分)

20000140006

专业实践

6.0

96

春秋季



200020200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0

32

春秋季



2900002

选题

1.0

0

春秋季



2900012

同济高等讲堂

2.0

32

春秋季



2900013

中期考核

0.0

0

春秋季